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中青报12天跨年联播中的“变”与“通”

  • 2023-01-11 08:00: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正“革命式”地改变着媒体的生产、传播方式。青年受众的需求日益增多,媒介环境的变迁,对媒体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媒体平台推出连续12天的“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跨年可视化联播活动,在与广大青年的互动融合中,激发了编辑部的深刻思考。


(相关资料图)

在这场跨年可视化联播中,深度融合的全体中青报人,正在通过深化可视化媒体融合改革,触摸时代脉搏,倾听青年声音;在创新探索中增强“四力”,打通与青年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服务青年,引领青年,陪伴青年坚定前行,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同路人。

据统计,截至1月7日11时,“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跨年联播累计观看量逾5000万次,各端口话题阅读量约8.47亿,全网发稿总量(含新闻、微博微信、视频及转发等)超过万篇次,活动全网总曝光量超13亿。

让视频“青”起来激活一线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的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用户使用率为90.5%,短视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基础应用。从用户画像来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是短视频用户的绝对主力军。

你喜欢的,我来呈现。中青报跨年联播制作团队在筹备时反复研究青年用户的视频收看习惯,快闪动态呈现、高密度信息量、抓住青年有感的关键词……本次由中青报·中青网青蜂侠短视频团队制作的跨年联播先导片,通过年轻的态度和风格进行表达,俘获了年轻人的“芳心”。这条短视频时长约两分钟,语言幽默,加上花字、弹幕、表情包等后期元素,形成了层次丰富的观看体验,高度契合当下年轻受众的审美趣味。

你好奇的,我来解答。联播推出“青年问青年说”系列视频,让科学家“跨屏”解答青年最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普通人将来能到太空出差吗?未来,航天器的发展是以大型为主,还是以商业化、小型化、量产化为主……同时,邀请科学家和大学生就防疫新常态该如何应对、极限天气、粮食安全等8个年度科技热点话题进行年度盘点。教育科学部记者张茜欣慰地看到,弹窗、直播流量等数据,反映着这一纯原创科普产品的新闻价值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以后团队将循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你骄傲的,我来盘点。《与时代同梦与梦想同行|秦一(小一姐姐):我愿讲述最美的中国故事》《青知讲说人|刘尧:打造国内首批隐私计算一体机产品,助力释放数据价值》《种田也可以很酷!90后新农人稻田里“掘金”》等联播碎片化短视频,则透过一个个新闻现场和热点人物,把话语权真正交给了青年,通过年轻人的视角洞察祖国变化,从细微处展现社会在工业、农业、教育、公益、饮食等方面的腾飞与进步,让年轻观众产生代入感和亲近感。

“虽然生病在家,但一天天联播看下来,我仿佛跟记者们一起,在云端感受新闻现场,和专家大咖们跨屏对话。在这个难熬的冬天,我的心却穿越山海,看到了春暖花开,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网友@宁朵儿留言说。

让内容“运”起来有绩有效

12天跨年联播,中青报人如何将声音传递得更远,触达更广泛的青年网友?回答:“用心打磨”和“借船出海”。

“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打磨!这也是要让我们的优质内容、让我们的传播闪闪发光!”新记者刘胤衡在跨年联播筹备阶段,做了大量前置的内容运营工作。

“我们准备了12条客户端弹窗文案,在直播中的各个亮点、节点进行弹窗,吸引用户观看,同时还总结出了一套弹窗文案写作方法论,下次直播还可复用。在拆条节目传播上,我们分析了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对拆条节目进行再造转化,为微博、微信等中长视频平台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准备了两套完全不一样的节目单,共剪辑了22条中长视频拆条与9条短视频拆条,准备了31条配合不同平台调性的拆条文案……”如此精细化的运营,对刘胤衡和团队伙伴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练兵,各端的数据反馈,也让他们更坚定了初心:所有努力,只为让更多青年“看见”,进入“网络原住民”的视听部落。

除了“用心打磨”,让内容“运”起来,跨年联播的传播团队还不忘“借船出海”——提前与直播各模块对接,分析各模块特色,制订总体传播方案,“IP化传播”和“碎片化传播”相融合,全端口、全平台总动员,横向打造平台级合作、纵向实现12天全覆盖。

“在‘青春·小店’模块,我们强化联名款打造,以B站这个垂类属性极强的青年聚集地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很多新形态产品,联合青少年网友喜爱的UP主投稿,上线专题、话题,也让这个板块跟小店一样五彩斑斓。”全媒体协调中心胡宁说。“我们和快手平台提前沟通,将碎片化内容结合#2023一起向前等跨年微话题进行平台联动,在报网账号的共同发力下,#陪你慢慢变好微话题阅读量达到946万次。”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记者安俐说。中青报人将不同次元之间的要素进行细致融合,使各平台传播网形成了闭环。借助不同平台,中青报人凿穿了主旋律与受众之间的“隔离墙”,让“有意义”的内容更“有意思”,用“共情”触发情感共鸣。通过跨平台运营,让爆款产品告别“一锤子买卖”破圈,让主流品牌价值传播更具持久性。

让融合“全”起来九九归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是颠覆性的。“战场”变了——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蓝海中开疆拓土成为必然趋势;“玩法”也变了——内容不再是唯一的“王”,还有“技术为王”“渠道为王”“平台为王”“流量为王”“数据为王”等,不一而足。

而在新媒体形势下,重视传播全链条建设,依然将内容视为媒体通往人心的钥匙,从内容生产开始就带着强烈的读者思维,正是中青报的“变”与“通”。

这份“变”与“通”,在这场“中青报可视化年度大戏”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经过一年可视化重塑的采编精兵几乎全员上阵,12天联播分别由10多个采编业务部门牵头领办,青年编委会14位成员担任编导,在中青报运行一年的三维机制、五步工作法的支撑下,成为每一天节目的“中流砥柱”;12天联播还吸收了刚刚加入报社的新生代力量,他们或担任主持人,或担任编导,或担任评论员,或担任情景剧主角,这些年轻面孔是每一天节目的有生力量;导演、摄像、剪辑、技术保障、会场保障、现场审核团队、传播推广团队……这些“扎”在演播间里的,是每一天节目的“最强保障”。

“在此次跨年直播中,我‘沉浸式’地了解了报社的可视化改革。”正在文化中心轮岗的新记者谭思静认为,写好稿是报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中青报的新人,还要会拍摄、会剪辑、会策划、能编能导,甚至要会演、会主持。在工作中,要将自己锻造得“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陪你慢慢变好’活动,是对广大青年的一场陪伴,也是中青报人学习、提升、融合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家一起慢慢变好!”机动融媒部的王雪儿说。

“新的传播生态和格局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做更多工作,去了解青年、关注青年。”评论部的王军利认为,无论是何种媒介形式,中青报人对青年的关注始终不变。

可视化是一篇大文章,新内容、新赛道、新技术、新市场、新机制,倒逼着全媒体精兵蜕变和成长。完成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许多艰苦的努力。“我从没忘记闪光的初心,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国内时事部记者先藕洁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牟昊琨 邱晨辉 王岑予 杨月

标签: 移动互联网 镂空剪纸

推荐阅读

中青报12天跨年联播中的“变”与“通”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正“革命式”地改变着媒体的生产、传播方式。青年受众的需求日益增多,媒介环境的...

最新消息:今年首场寒潮最强雨雪下在哪?是否会现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一文了解

近期,我国大部延续偏暖格局,尤其是东北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偏暖异常明显。不过,今年首场寒潮天气即将...

今头条!北京市高等学校持续开展职称自主评聘,实验技术系列增正高级职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1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尹希宁)今天,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

世界百事通!受贿2.34亿余元,刘彦平一审被判死缓

2023年1月10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国家安全部原党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安全部...

黄河上的大桥“体检员”

春节临近,游子背起行囊,登上返乡的列车。而在列车行经的靖远黄河大桥,连日来,桥隧工们冒着严寒爬桥...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经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