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医疗队在崇礼训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在冬奥会的赛场上,还有一种“比赛”必须在4分钟内结束——一旦有人受伤,那是留给医生从雪道飞驰而下,救治伤员的时间。
这些医生来自骨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急救科、口腔科等不同医院的不同科室。脱下白大褂,换上冬奥会志愿者的滑雪服,背上救援背包,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高山滑雪医生。
就在2月10日中午,一名外籍运动员在高山滑雪男子全能速滑项目中受伤,滑雪医生与巡逻员、空中医疗队共同配合,首次启用直升机转运救治。检查发现,这名运动员7处骨折,“伤情是比较重的”,经过10余天治疗,已于2月15日顺利出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山地陡峭、气候寒冷。尤其小海陀山山顶出发区,海拔2198米,冬季,山上体感温度可以低至-30℃。
高山滑雪中心有7条雪道,赛道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超过900米,被国际专家评定为世界前三的高难度赛道。这里的比赛惊险刺激,也格外精彩,是“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在世界级比赛中,运动员们的滑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千米。但高山雪道上稍有偏差,运动员就有可能摔倒受伤。
有医生表示,在以往该赛事中,运动员发生损伤的概率为14%。赛时的小海陀山,30多名滑雪医生在雪上为生命保驾护航。
他们或许是医生中最会滑雪的,也是滑雪的人里医术最高超的。马俊是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一科副主任医师,已参加工作10多年,面对各种骨科问题,他都能从容应对,却对滑雪皱了眉头。他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难度非常大,“普通滑雪爱好者都难以胜任,再加上赛道上的冰状雪,更硬、更滑,可能站都站不住。”
滑雪,成了医生们的最大难题。选拔滑雪医生时,身体素质、滑雪基础都是重点考虑的指标。从2018年起,昌平区医院的4名冬奥保障医生就开始了滑雪训练。每年冬天,他们都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崇礼万龙滑雪场度过。
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昌平区医院骨二科副主任医师刘佳超第一次来到小海坨山。彼时的小海陀山还是超级大回转等项目的比赛场地。他记得,最难的赛道是一个中间低、两边高的碗状赛道,大家叫它“海坨碗”,赛道长而陡,“刚开始往下滑,确实害怕”。
训练一直持续到2021年年底,加上几次赛事保障的演练,如今,刘佳超已经拿到奥地利教练认证一级证书,正常滑雪时速可达七八十公里,足以应对雪上的基本状况。他享受雪上驰骋的快感,但始终保持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
2月13日,一场大雪降临北京,小海坨山上再覆了一层白雪,刘佳超在雪道上又摔了一跤。他的手腕、臀部都因滑雪训练受过伤。不过对于这群医生,韧带受损、骨折等大大小小的伤痛都已成了家常便饭。
他们是我国第一批滑雪医生。这一次,医生的工作从幕后推到台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被摄影机记录下来,进入全世界的视野。他们代表着“中国医生”的形象,而这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旦发生有运动员受伤,巡逻员确认现场情况后,便会立即呼叫滑雪医生。每段赛道不远处,就有工作人员、保障人员守在岗位上。刘佳超说,正常情况下,视野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运动员是如何受伤的,就按照相应的处理机制及时准备好。
滑雪医生所背的救援包有15公斤重,里面装着氧气瓶、绷带、各类药物等。收到巡逻员的呼叫后,他们要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15分钟内完成运动员伤情评估和处理,并进行转运。
常见的情况是,头部、颈部、四肢等出现较大损伤。“最重要最紧急的是抢救生命,同时,要保证赛事的正常运行。”刘佳超说。
如此紧急的时间内,团队合作尤为重要。可每个人都被头盔、雪镜、防护面具、N95口罩包裹得严实,沟通都变得费力。而且不同专业的医生,也无法在短时间里建立起默契。为此,医生们建立起了一套“先到主导”的救治模式。
“假如我先到达伤员身边,其他医生就要听我的安排,我要具备非常好的判断能力、救治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马俊说。
一次次的训练磨合后,如今,他们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彼此的用意。
救援不是医生们的单兵作战。整个过程中,医生还要始终携带5G通讯设备,和巡逻队、场地医疗站工作人员、空中救援队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实时沟通情况,以选择最合适的救援方式,最大程度缩短时间,并实时记录下救援的情况。
除了运动员外,滑雪医生常常面对的伤者,还有赛事工作人员,比如,雪道推雪员、划线员等。前几天,一名NTO(国内技术官员)在雪上摔倒,伤及手腕,找到刘佳超包扎伤口。“他们长时间在雪上工作,却没有运动员那样高超的滑雪技能,实际受伤的可能性更大。”刘佳超说。
每天天还没亮,滑雪医生就要起床穿戴装备,乘坐闭环大巴前往高山滑雪中心,车程有1个小时。天蒙蒙亮的时候,抵达高山滑雪中心的医疗站,检查救援背包,确认物品是否齐全、通电设备的电量是否充足、氧气瓶的储存情况,以及通讯设备是否在正确的频道上等。之后穿戴层层装备,从头到脚武装起来。
扛上滑雪板上山,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在严寒的山上,他们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电加热的袜子、手套、马甲,以及暖身贴是必需的保暖装备,但上身的舒适性却大打折扣。刘佳超介绍,医生们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只能申请调班,否则在那样的环境中,人很容易失温。
在防疫要求下,日常的衣物外还要套上一层防护服。“但防护服的材质很滑,在雪地上进行救治时,胳膊肘拄在冰状雪上,防护服一接触到这个雪面,就可能让人往下滑。”刘佳超说。
晚上回到住所,刘佳超还要继续学习半小时的外语。他们的工作中,需要与大量外籍人员打交道,对专业医用外语水平要求很高。
“虽然冬奥会赛程即将结束,但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得时刻准备好。”刘佳超说,接下来,还要总结这次冬奥会医疗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更加从容地应对冬残奥会的保障工作。
这是刘佳超第二次穿上奥运会志愿者的服装。14年前,北京夏季奥运会时,他是昌平区的城市志愿者,和一群大学生共同服务市民和游客。如今,他再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同样饱满的热情,更加深入地投入“双奥之城”的体育盛会中。
如果要在陕西省内寻找校园足球的热土你就一定会听说——“南留坝,北志丹”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留坝县...
下面这几双手你是否见过?无论严寒酷暑它始终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饱经沧桑它或许并不细嫩却撑起了保家...
在深蓝大洋上有着这样一对双胞胎身高相近、长相相似、理想相同朝着相同的目标干着相同的强军事业哥哥叫...
记者11月3日从广铁集团了解到,昨天,满载着100个集装箱货物的X8186次中欧班列从广铁集团增城西物流园开...
原标题:北方大部分地区供暖启动在即——今冬能源保供形势怎么样北风起,寒意浓。进入11月份,北方大部...